長期居於學院之中,在紙堆書本里耳濡目染的久了,難免不會產生一種「想像的」優越感。
優越感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讚的高雅趣味,卻偏偏被學院之人奉爲高於大眾的精英式標籤。在不同的大學裏來回穿梭,在漫漫的從博士到助教再到教授的道路上,每天從事高強度高密度的抽象思考,再時不時地就救世濟民的大話題激辯一番,在某一個瞬間突感有歷史加於己身的責任憂患意識,於是不自知中就會滋生出不少嬌寵的學院氣、傲慢氣,把自己想像成見多識廣、全知全能的俯視者,身體裏處處流淌著是知識的高貴血液。
喬治•歐威爾在《我爲什麼寫作》一書中,曾提出寫作有四大動機:其一是純粹的自我中心(sheer egoism),希望自己變得聰明,死後留名,向那些在你童年時候冷落你的長輩們出口氣;其二是審美方面的熱情(aesthetic enthusiasm),欣賞外部世界的美,或者欣賞詞語之間正確組合的美;其三是歷史方面的衝動(historical impulse),希望看到事物的如實面貌,找出真正的事實,記錄下來供後人享用;其四是政治方面的目的(political purpose),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改變他人的想法。
您已閱讀31%(487字),剩餘69%(10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