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

從「舌尖」到《傳家》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小芭:暢銷書《傳家》,從歲時節氣、食物、手工藝等多方面追崇中國文化,洋溢中國眼下稀缺的舒緩的幸福感。

所謂「民以食爲天」,長期掙扎在飢餓邊緣的中國老百姓,從來都對喫食有特別炙熱的關注,也因此在歷史中形成了各個民族、各個地域不同的菜系,美食傳統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媲美。最近,一部名爲《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異軍突起,走紅熒屏和網路,受到衆多「喫貨」的追捧,它聚焦的就是中國的飲食文化。

有人說,深夜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既是享受,又是受罪,各種美食挑動著味蕾,卻看得到,喫不到。當然,這部片子的精華並非這些精美菜式,它從《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祕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七個部分來交叉分述中國的美食傳統。

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轉化的靈感」裏面的各種豆腐,包括安徽特產毛豆腐,長滿白色茸毛,卻異常鮮美。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中國的廣闊大地上都喫食豆腐這種西方人無法理解的豆製品,但是它在每一處卻有不同的形態,比如江浙一帶比較流行的臭豆腐、腐乳……在以前缺乏儲藏設備的情況下,中國老百姓想出了很多「保鮮」食物的方法,包括醃臘、風乾、煙燻、糟醉等等,到如今這些製作方式已經超越了「保鮮」功能,而成爲烹製食物的特別手段,獲得不同尋常的美味。這些製作食物的方式,很多都是外國人無法想像的,包括鹹蛋、皮蛋,特別是皮蛋,會令一些初到中國的老外望而卻步。

您已閱讀26%(546字),剩餘74%(15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