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館

異域話中餐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紀旺:海外中餐館原來顧客羣主要是老外,爲了迎合他們,不得不改變口味。如今中國人成消費主力,中餐口味變地道了。

對海外華人來說,看《舌尖上的中國》是頗爲糾結矛盾的。不看吧,實在太火了,又有些心動;看吧,又怕勾起了食慾,卻又得不到滿足。禁不住口口相傳的狂轟亂炸,最終還是看了一集,當看到浙江的農民在濃綠的竹林中挖著筍,就著那帶著泥土的新鮮勁,切片下鍋,白花花的筍片在老抽調過的油鍋中噝噝蒸騰冒著熱氣,不由得嚥了咽口水,恨恨地關上了電腦。

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一輩子改變不了的是中國胃。有人說:「中國人走到哪裏,中餐館就開到哪裏。」華人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靠的就是「三把刀」:菜刀、剪刀、剃頭刀。

最初的中餐館,受食客羣體和經營者自身的實力和眼界所限,既小且髒,主要停留在滿足和自己類似羣體的需要。如今,中餐館已擺脫了「髒亂差」的代名詞,成爲橫跨中西、老幼咸宜的美味招牌。

您已閱讀33%(325字),剩餘67%(6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