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大陸與臺灣物價變動異同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鄒至莊:中國大陸的貨幣供應在1985年到1988年之間,每年增加大約35%左右;當時的中國總理非常關心,請我研究1985年中國會不會發生嚴重通貨膨漲。

我在1985年開始研究中國大陸的物價變動。1984年中國的貨幣供應(用流通中貨幣衡量)增加了50%,當時中國的總理趙紫陽,非常關心通貨膨脹發生的可能。1985年的6月,我到達北京人民大學主辦經濟學講學班的第一天,總理派了兩位體改所的同仁告訴我總理的關心,請我研究1985年中國會不會發生嚴重通貨膨漲的問題。我利用1952年到1984年的數據,計量了一個簡單的方程來解釋和預測通貨膨漲。

這個方程的建立,從一個簡單的理論開始。就是物價指數是由貨幣供應與國家總產量的比例決定的。貨幣供應量越大,物價越高。國家總產量越大,物價越低。原因是物價是用貨幣交換產物的價值。貨幣可以用三個變數變數來代表,第一個是流通中貨幣M0,第二個是第一個加上在銀行的活期存款M1,第三個是第二個加上在銀行的定期存款M2。開始用M1與M2,是我的老師Milton Friedman在1954年研究貨幣供應對物價與總生產時開始的。我有幸參加他的研究班親自知道的。

上面說的理論,在中國計劃經濟的時期也可以應用。不要說當時的物價是由國家物價局決定的。請先看看1961年的物價指數,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估計,增加了16.24%,因爲國家總產量當年減少了30%。要看物價指數是由貨幣供應與國家總產量的比例決定,我們把這兩個變數的對數互相的關係,用1952年到2008年的數據,畫一個圖。這兩個對數的點都很近於一條直線。我們可以用統計迴歸的方法,用第二個對數來解釋第一個對數,結果非常好。還有,要是物價指數的對數高於迴歸方程預算出來的,就是說當年的物價高於平衡量,會影響後一年物價,把它降低。換句話說,物價與用迴歸方程解釋它的誤差,對下一年的物價,有負的影響。

您已閱讀39%(707字),剩餘61%(11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