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將美國經濟成長疲軟及就業成長乏力歸咎於經濟刺激措施不夠有效。他們認爲,假如國會之前通過了歐巴馬(Obama)總統提出的規模更大的刺激方案,現在美國經濟的復甦勢頭本會強勁得多。這一論點可能不太站得住腳。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爲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而出臺的財政刺激措施存在侷限性。
美國迄今的財政刺激支出規模相當可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相關測算顯示,美國的財政刺激不僅規模較大,持續時間也較長。IMF考察的是「政府結構性預算餘額佔潛在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政府結構性預算餘額即剔除掉自動穩定性支出後的政府預算餘額。自動穩定性支出在經濟下行時啓動,失業救濟金即屬於此類。2007年,美國結構性預算赤字佔GDP比重爲2.8%。2008年,該比重升至5%,這主要是受小布什(Bush)政府在危機發生之初出臺的減稅政策推動。再加上此後歐巴馬政府推出的財政刺激計劃,2009年美國結構性預算赤字佔GDP比重進一步升至7.5%,並且直到2011年一直大致保持在該水準。
也就是說,2009年至2011年間,美國結構性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始終處在超過4%的高位,遠高於2007年的水準。計入自動穩定性支出及用來紓困銀行業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後,實際赤字規模更爲龐大。2007年,美國實際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爲2.7%,2009年升至13%,2010和2011年分別爲10.5%和9.6%。IMF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公共債務淨額佔GDP比重爲48.2%,2011年飆升至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