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對探究人性感興趣的人,我常常想不通一個問題:爲什麼會有人舉家出遊?最近,我們帶幾個孩子去義大利南部度假的時候,我再次思考了這個問題。幾乎每天都下雨,這是意料之中的。還有每個家長都很熟悉的事情:比如早上6點20分,本來筋疲力盡的孩子就已經醒了,吵得你無法繼續睡;比如跟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解釋龐貝古城;又比如晚上我們長途跋涉,來到書中介紹過的餐館,點了菜,卻眼睜睜地看著小朋友們在菜上來之前就倒在桌上睡著了。然而,當易捷航空(easyJet)載著我們回到家的時候,我想我已經知道爲什麼會有人帶孩子出遊了,我甚至理解了他們爲什麼要孩子。
全家出遊的困難是衆所周知的。就是在家裏,要想跟伴侶和孩子相安無事都夠難了,更別提連著許多天跟他們綁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休閒問題專家蘇珊•M•肖(Susan M. Shaw)認爲,「家庭休閒」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她悲觀地寫道:「研究顯示,此類活動基本上不能算理想的休閒活動。」在《奶油茶點、塞車和曬傷:偉大的英國假期》(Cream Teas, Traffic Jams and Sunburn: The Great British Holiday)一書中,作者布里安•瓦伊納(Brian Viner)描述了自己小時候跟父母在海邊度過的一個假期。小瓦伊納跟父母共住一間房間,在那一週裏,雨連綿不停,他無聊得剪自己的頭髮玩,還捱了媽媽一巴掌。最後,在開車回家的路上,聽到廣播裏說,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遇刺了。
帶孩子出遊或許不是一件樂事。然而,正如我一位經濟學家朋友喜歡說的,人不是爲了尋開心纔要孩子的。關於幸福感的研究早已得出這樣的結論:有孩子的人比沒孩子的幸福感更低。我那位朋友說,關於人爲什麼要孩子的最佳解釋是:這是一種生物本能。人要孩子,不是爲了現在,而是爲了將來,是爲了讓自己的基因在自己生命結束之後繼續延續。同樣,帶孩子出遊,也不是爲了現在,而是爲了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