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

日本戰後「歷史認識」的思想水脈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蔡成平:加藤嘉一被甘肅農業大學制止訪問一事,再次引發人們對中日曆史問題的思考。日本一方的歷史認識,與其戰後思想水脈的流向轉換有關。

6月8日,甘肅省教育廳發佈微網誌證實「甘肅農業大學『堅決制止』日本青年學者加藤嘉一赴該校訪問」,並稱「該舉措是在瞭解到網友的抵制呼聲後,經與校方聯繫予以制止的,加藤嘉一公開質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事實,是任何理智的中國人所不能忍受的,不制止是失職」、「個人受委屈可忍受,民族榮譽和自尊一點都不能受玷汙,這應是中國人的底線。」

對於加藤而言,這恐怕是意料之外的事,但換個角度而言,若能引起中日對「歷史認識」問題的再思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談及日本人的「歷史認識」、爲何「不反省」,國內大多歸咎於戰後戰犯重回政界等原因,卻較少關注戰後日本思想水脈的流向轉換,本文試著做一下粗略的解讀。

長期以來,我們對日本的認識都遵循將「一小撮右翼」與「友好的日本人民」區別對待的「二分法」原則,但正如石原慎太郎的支持率居高不下、「購島計劃」得到民意支持所顯示得那樣,當我們批評「右翼」時,「友好的日本人民」並不與我們爲伍。於是,我們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疾呼日本正走向「右傾化」、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輿論甚囂塵上,而對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歷史仍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

您已閱讀14%(471字),剩餘86%(30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