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

應該對河村隆之「講史實」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蔡成平:河村隆之的言論是在撕中日民族感情的敏感傷疤,可能導致連鎖反應,而還原史實、防止歷史被歪曲的工作,更應由受害者中方來做。

2月20日,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在會見到訪的南京市代表團時,公開懷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存在常規的戰鬥行爲,但我認爲『南京事件』並不存在」、「這種一直無法判明實情的事,猶如芒刺一樣,使雙方的交往始終處於不順利的狀態」。他提議,中日雙方「不妨在南京舉行歷史研討會,相互之間把應該說的話說出來,實現真正友好」。

可以說,中日關係如同極其脆弱的易碎品,任何敏感領域,哪怕—丁點兒風吹草動,都可能在中國民間掀起滔天巨浪。「歷史認知」和「領土糾紛」是最棘手的兩大難題。就連去年野田佳彥訪華,中方也因顧慮到12月13日是日本佔領南京74週年而加以延遲,河村隆之的此番言論無疑是在撕中日民族感情方面最敏感的傷疤,突然跳出來的這一處「雜音」很可能會破壞中日建交40週年的整場演奏。

正如「撞船事件」一樣,在河村隆之事件上,中日恐怕會再次陷入既定的框架:民間羣情激奮(反日+罵政府軟弱)→官方被倒逼強硬表態→日媒報導中方「蠻橫」、「霸權」→中日互厭情緒高漲→中日兩敗、沒有贏家。

您已閱讀21%(428字),剩餘79%(16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