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聖誕之際,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啓程訪華。溫家寶總理在會見時表示:「您這次訪問的意義不同尋常。」之所以這麼評價,顯然與野田佳彥是第一位任內訪華的民主黨首相,且中日即將迎來邦交正常化40週年有關。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有分析認爲中日關係將進入「不惑期」,但細加追究便知,這恐怕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景而已。所謂「不惑」是指「遇事明辨不疑」,進一步講,「立乃守經也;不惑乃達權也」,只有「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才能稱得上是「不惑」。顯然,中日關係距離「不惑」還相去甚遠,恐怕連基本的「立」都尚未實現。
在中日迎來「而立」的2002年,馬立誠、時殷弘等學者曾力倡「對日新思維」,但很快便被視爲是「漢奸言論」,遭到鋪天蓋地的批判。十年彈指一揮間,在這十年內,中國出現領導層交替、日本政權實現更迭、中日GDP歷史性逆轉、且都經歷了空前的特大地震,但中日關係不管是在官方還是民間,恐怕並無實質性改變。
您已閱讀16%(403字),剩餘84%(20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