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債危機從2012年4月起重新惡化,人民幣對主要貨幣匯率呈現出錯綜複雜的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5月2日與3日曾連續突破6.27,達到匯改重啓以來的最高點,但截止5月25日已經回落至6.33。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在2月27日與29日一度達到8.48的低點,但截止5月25日已經爬升至7.94,達到近10年來的新高。人民幣對日元匯率在3月15日與21日達到0.075的階段性高點後,截止5月25日已經回落至0.079。而根據國際結算銀行的計算,2012年4月,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與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分別爲105.1與107.5(以2010年爲基期),非常接近兩者自1994年以來的歷史性峯值(前者爲2009年3月的108.0,後者爲2011年12月的108.1)。
應如何分析前一階段的人民幣匯率走勢,並展望下一階段的走勢呢?筆者認爲,從雙邊匯率來看,最重要的匯率仍爲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旦明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大致走勢,則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其他貨幣對美元的走勢。沿著這一邏輯出發,筆者認爲,下一階段,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呈現出較弱的升值態勢,但由於美元對歐元可能繼續顯著升值,則人民幣對歐元匯率也將相應升值,從而造成人民幣有效匯率繼續較快的升值速度,這會對中國出口成長造成顯著負面衝擊。
自2010年6月匯改至2011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均升值幅度約爲5%。但2012年年初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儘管出現較大波動,但升值幅度可以忽略不計。原因在於,過去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幾個動力機制都在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