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摩根大通

大客車能不能開上F1的賽車道?

「倫敦鯨」鉅虧20億美元,不僅使摩根大通在聚光燈下被拷問,也把金融業風險管理及監管提上公共議程。美國華裔學者孫滌分析這次鉅虧事件對金融監管辯論的影響。

【編者按】近日,「倫敦鯨」鉅虧20億美元的訊息震驚世界,不僅金融危機最大的倖存者摩根大通被置於聚光燈之下拷問,金融業內部風險管理以及外部加強監管的諸多議程也再度被提及。是金融機構的道德危機導致這一災難,還是風險管理對現代銀行業提出了新挑戰?金融業需要是更多資本還是更多監管,如何根本解決「大而不倒」的問題?FT中文網本期邀請孫滌與朱寧兩位均有海外背景的作者,爲讀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剖析這一事件,歡迎關注。

經濟學向來是一門詮釋性的學科 (interpretive science),不像物理數學等精準科學——一個反例就可能把素被尊崇的定律給顛覆掉,比起心理學、行爲學等尚能稱之爲科學的學科,經濟學依靠的詮釋程度還高出不少。最近發生的事件——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20億虧損,再次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例證:金融服務業是否需要政府加大監管力度?

該銀行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是幾乎唯一從四年前的金融海嘯中全身而退的大佬,頂著華爾街「最佳風險管控先生」的冠冕。他經常代表大機構在國會和媒體上論辯,批駁《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法案,特別是其中的「沃爾克規則」,斥之爲過於嚴格,限制了銀行的贏利能力。這一來,爭論的形勢丕變,天平必然向監管的方向嚴重傾斜,因爲這不是一個孤立的事故,影響所及,不但會改變美國乃至世界金融服務業的運營規則,而且對共和黨挑戰歐巴馬總統的連任,是個大大的利空。

您已閱讀18%(619字),剩餘82%(28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