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央行「順預期調控」逐漸成熟

安邦諮詢:隨著中國國內經濟持續放緩,貨幣政策已進入持續放鬆的通道,而存款準備金率這類數量型政策將是今後主打的政策工具。

市場預期的中國央行調降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終於到來。中國人民銀行5月12日宣佈,從2012年5月18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2012年2月24日第一次正式下調存款準備金以來,今年央行第二次下調存準率。此次調整後,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金融機構將分別執行20%和16.5%的存款準備金率。目前,中國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超84兆元人民幣,市場估計,此舉將釋放4000億到5000億元左右的流動性。

對這次中國央行調降存準率,市場並不感到意外。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今年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曾公開表示,從理論上講,(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空間可以非常大,但還是要針對具體的流動性狀況。這是央行官員今年明確釋放的政策信號。實際上,市場本來預期此次調降存準率在4月份就該進行。但考慮到4月份中國經濟運行數據的公佈週期,在5月中旬調降存準率,無疑有著更好的政策效果,也卡準了時間點。

調降存準率的最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成長出現了放緩跡象。上週公佈的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處在繼續「轉涼」之中。在貨幣來看,4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6818億元,不僅低於3月份的1.01兆元,還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7500億元。4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較上年同期成長12.8%,增速低於3月末的13.4%,也低於經濟學家預計的13.3%。

您已閱讀35%(574字),剩餘65%(10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