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時度勢

歐美系列之六:全球量化放鬆及影響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全球競相量化放鬆,導致央行資產負債表膨脹,也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輸入性通膨、新興市場資產泡沫、貨幣戰爭等負效用。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爲遏制全球經濟下滑的勢頭,挽救廣大金融機構以及提高就業水準,防止通縮,全球各主要央行都採取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儘管這其中的具體操作方式各有迥異,且均附有創造性,但央行資產負債表迅速膨脹都誰都不可迴避的事實。

量化放鬆導致央行資產負債表膨脹

作爲本次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聯準率先推出的量化寬鬆政策,以求走出危機陰霾。2008年11月,美聯準採取QE1,宣佈購買由房地美、房利美和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發佈的價值1000億美元的債權及其擔保的5000億美元的資產支持證券,以減少政府主辦企業債務的風險溢價,減緩房屋信貸市場波動。兩年後,即2010年11,美聯準又推出QE2,宣佈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並維持0-0.25%的基準利率區間不變,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甦。目前來看,經過了兩輪量化寬鬆,美聯準的資產負債表已經擴張至2.8兆美元,比起QE1推出之前的2兆美元,成長了約40%。

您已閱讀21%(417字),剩餘79%(15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