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重慶

The threat to the post-Mao consensus
中國體制內共識面臨挑戰


FT專欄作家戴維•皮林: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建立了一種集體領導制,但這種共識驅動的技術官僚體制如今出現了問題。挑戰既來自黨內,又來自黨外。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 was Mao Zedong. One of Deng Xiaoping’s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fter Mao’s death was to rid the system of an all-powerful head, the charismatic figure around which the whole system revolved. The Mandate of Heaven perished in 1976, which is why the pre- and post-Maoist political systems have almost nothing in comm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were both nominally communist.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就是毛澤東。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最重要的功績之一就是,讓整個國家體制不再圍繞一個權傾一世、讓人們狂熱崇拜的政治強人而運轉。1976年,毛澤東時代終結,中國政治體制從此發生了根本變化——儘管在名義上,這一體制過去和現在都信奉共產主義。

您已閱讀7%(528字),剩餘93%(66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