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重慶

中國體制內共識面臨挑戰

FT專欄作家戴維•皮林: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建立了一種集體領導制,但這種共識驅動的技術官僚體制如今出現了問題。挑戰既來自黨內,又來自黨外。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就是毛澤東。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最重要的功績之一就是,讓整個國家體制不再圍繞一個權傾一世、讓人們狂熱崇拜的政治強人而運轉。1976年,毛澤東時代終結,中國政治體制從此發生了根本變化——儘管在名義上,這一體制過去和現在都信奉共產主義。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當然也握有很大權力,但他不像毛澤東,後者對權力寄予了一種堂吉訶德式的幻想。鄧小平對個人崇拜非常警惕,他嚴令禁止各地爲自己樹立雕像或張貼畫像。上世紀90年代初繼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權力比鄧小平更弱。而缺乏個性、有些刻板的中國現任領導人胡錦濤,比前幾任的權力都更小。個人崇拜被徹底清除。至少直到薄熙來進入公衆視線之前都是如此。

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建立了一種集體領導制,上層精英們通過尋求共識來執政。這一體制的頂層是由9人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次一層是由25人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薄熙來目前仍是政治局委員)。除最高層之外,參與決策的還有其他中共組織、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及各個政府機構。

您已閱讀25%(434字),剩餘75%(12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