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金融數據

撥開金融數據迷霧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現代金融的某些領域極不透明,比如回購市場和信用衍生品。許多金融從業者似乎不願吹散籠罩在這些領域上的數據迷霧。

如果希臘陷入無序違約,會造成多大的金融衝擊?這個問題已在市場上引起熱議,當然,也引起各國監管機構的大討論。在希臘債務問題談判佔據媒體頭條之際,瞭解各種「可能」情形的確很重要。

但在處理計算大量數據的同時,我們還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在研判希臘危機的可能影響時,我們究竟有多少資訊可用?畢竟,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金融體系於2008年陷入危機時,我們已清楚地認識到,「數據迷霧」給現代金融造成了困擾;儘管投資者能夠及時獲知與股市相關的資訊,但金融業其他領域的透明度卻非常有限,比如回購市場和信用衍生品(部分原因在於,維繫數據迷霧符合銀行的商業利益)。

自那以來,全球監管機構已承諾進行改革。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改革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今,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交的關於回購和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報告要比以往詳盡得多,各個監管機構也在相互交換此類資訊。與此同時,美國設立了一家名爲金融研究辦公室(OFR)的新機構來監控上述數據流;今年7月,美國監管機構將再次向前邁出重要一步,屆時它們將首次開始接收來自對沖基金的、詳盡而及時的交易數據。但這裏面隱藏著一個問題:儘管這些報告現在像潮水一樣湧來,但我們仍不清楚監管機構(或其他什麼人)是否有相應的資源和動機用好這些數據——這一點很要命。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資訊如海嘯般撲面而來之際,美國證交會(SEC)等機構的資源卻恰恰在被壓縮;它們越來越難以獲得至關重要的計算能力(也就是電腦)來處理這些數據。

您已閱讀35%(628字),剩餘65%(11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