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經濟思想

如何對付儲蓄過剩?

FT專欄作家布里坦:在過去幾年,凱恩斯「心理定律」所預言的潛在產出與實際產出之間的缺口似乎又出現了。對此,一個老套的答案是:中國崛起。

世界經濟有點不對勁,至少在那些老牌發達國家是這樣。美國經濟目前似乎狀況不錯,但其產出仍遠低於衰退前的趨勢線。歐洲各國的情況遠不如美國,說明相對於德國主導的自虐式正統財政政策,美國政府的刺激方案可能效果更好。

凱恩斯認爲,古往今來,儲蓄往往超前於投資。他甚至總結出一條「心理定律」,宣稱:「消費通常與收入同向變化(只是變化幅度更小)」。結果是世界經濟出現一個潛在的漏洞,出現本可以避免的高失業率。人們採取了各種權宜之計填補這個漏洞,比如修建金字塔,以及後來的許多大教堂。二戰後的幾十年裏,消費增幅似乎趕上了收入,這與凱恩斯的理論不符。但在過去幾年裏,情況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凱恩斯「心理定律」所預言的情況似乎又出現了,潛在產出與實際產出之間出現了缺口。究竟發生了什麼?一個老套的答案是,中國崛起。據說,中國迅速成長的國民收入中相當大一部分儲蓄下來了,滿足中國國內投資需求之後還有剩餘。當然,「中國」只是許多高儲蓄率國家的一個代表。

關鍵問題是,世界如何處理過剩的儲蓄能力?有人可能馬上會說,創造足夠的投資機會來吸收這部分儲蓄。但這個回答並不現實。

您已閱讀33%(469字),剩餘67%(9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