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當於丹講《論語》走紅之際,我即封她爲「文化奶媽」。奶媽者,顧名思義就是用自己的奶水哺乳嬰兒,這個稱呼對聽衆頗有一點不恭,但我又一時找不出更合適的辭彙來,幾年下來,于丹涉及的領域以360度展開,從孔子莊子道教崑曲一直感悟到生活,哺育出更多依賴其乳汁的「文化嬰兒」。
于丹在春節裏講詩詞,自稱「選擇了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喚醒我們對於意象的記憶」。把詩詞歸爲「意象」,聽起來很有感覺,可惜的是,她又一次露出知識貧乏的性格本色。已故古典文學學者顧隨,早就提出詩歌的「知、覺、情」三性,其高足葉嘉瑩特別強調「感發」的力量,當代詩人流沙河提出詩歌的「情、智、象」「三柱論」。殊途同歸,他們揭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核心問題,優秀詩歌作品都是情感、想像力以及認知諸因素的合成品。故此,「意象」只是詩歌的一種構成元素,並不能用來指代整個詩歌。
煽情容易,如實表達自己的感覺難。如果沒有感覺,還要做出很有感覺的架勢,那就只能酸水直下三千尺了。于丹的講座還是「論語心得」那一路,慣於任性而爲,將龐雜的心得流塞給癡迷的觀衆。有一節講「夕陽斜陽」,一個本可以勾起人們無窮遐想的主題,她卻徑直奔向「心靈雞湯」:「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邊界,走到夕陽西下的時候,是一天時光走到邊界之上,馬上要墜入茫茫黑夜,但是這一瞬間我們還抓得住。這一刻,人心百轉千迴。其實,歸來是一種永恆的心願,我們一次一次地出發,就是爲了一次一次地歸來。」突如其來的議論,讓人措手不及:這還是古人的心思嗎?
您已閱讀22%(623字),剩餘78%(21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