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剃刀邊緣

湘西鳳凰:文明解體的活標本

FT專欄作家老愚:藝術家卯丁和魏藝率領的工作團隊經過一年多的藝術調查表明,古老苗寨也很不美妙,分崩離析的農村正好可以作爲文明解體的註腳。

鳳凰,一個因作家沈從文名篇《邊城》而長存的地方,一個甲子以來究竟發生了什麼?從新聞報導感受到的是令人恐懼的邪惡:少女受辱跳樓,旅遊者被打,在建大橋垮塌。在別處發生過的事情這兒都有,別處沒有的它也有。彪悍民風本性未改,好像還滋生了勇猛的變種——黑社會。一個旅遊收入佔六成的縣域,經營者追逐暴富,成爲一羣好勇鬥狠的饕餮之徒。

如果說新聞是浮在表面的現實,那麼底層的現實又如何呢?還有沒有古樸民風?沿招搖的鳳凰縣城西去二十公里,藝術家卯丁和魏藝率領的工作團隊經過一年多的藝術調查表明,古老苗寨也很不美妙,分崩離析的農村正好可以作爲文明解體的註腳。

在中國文明一體化的解體過程中,縣城呈現權力碎片化的一面,山寨則表現生存的某種自然進程。凋敝的鄉村,除了華西村這樣被強行塑化的政治樣板外,其實都難分伯仲。強人控制的地方,往往壓制一切不合規範的東西,給予你所需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宣傳畫。人無一例外地失去了靈魂,變成遊魂野鬼,於華西村一類是配給的幸福,標準化的生活程式,無所不能的強權安排每一個人的生活,並負責把他們馴服成良民。樣板之外的農村則呈現失控狀況下的自然流向,從鳳凰縣城西去二十公里外的山寨,更可以看出真實中國農村的現狀。

您已閱讀17%(507字),剩餘83%(24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