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超級委員會」(Super Committee)未能達成預算協議。這件事突顯出美國政治的深層次分歧。在1945年後的大多數年份裏,美國選民的立場都是中間略微偏左或中間略微偏右,主流是中間立場。這使得立法所需的妥協能夠相對輕鬆地達成。
但是,茶黨(Tea Party)掀起的政治海嘯改變了過去這種局面。茶黨的思想令人想起崇尚簡樸的個人主義和自力更生精神。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它曾是美國社會的主導力量之一,但在羅斯福新政(New Deal)之後已漸漸衰落。茶黨現在尚不具備足夠的能量在國會中確立通過新法案所需的多數席位。但它席位數雖少,影響力卻很大,這使得它能夠在當前共和黨佔多數的衆議院有效地否決新法案。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衆議院共和黨黨團會議內部的選票分佈,以至於現在共和黨的重心更傾向於茶黨。此外,在2010年,衆議院中的民主黨溫和派大量落選,導致民主黨黨團會議的重心移向左翼。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種「雙峯式分佈」,持中間立場的衆議員大大減少。儘管參議院受2010年選舉的影響較小,但它同樣未能逃脫這種變化。參議員帕特•莫伊尼漢(Pat Moynihan)、霍華•貝克(Howard Baker)和勞埃德•本特森(Lloyd Bentsen)的時代,似乎已成爲遙遠的過去。
圍繞福利國家之未來產生的爭論,突顯出中間陣營的衰落。在長達80年的時間裏,福利國家模式從未遭遇過真正的政治挑戰。現在,福利國家已經撞上由經濟現實和財政狀況築起的「南牆」。國會雖然通過了增加福利的法案,卻沒有切實的手段爲此籌措資金,它很快就要因此陷入無路可走的境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顯示,主要依靠增稅來解決鉅額預算赤字的做法,往往會導致經濟下滑。削減支出也會導致經濟萎縮,但程度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