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

FT社評:石油禁運並非兒戲

過去75年,把石油禁運當作外交或戰爭手段的通常是消費國(尤其是美國和歐洲),而非生產國,但這會引發石油生產國採取以牙還牙的報復措施。

把石油當成一種武器這個想法,讓人回想起1973年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當時,油價一夜之間上漲3倍,在最大的幾個能源消費地區——美國、歐洲和日本,加油站都排起了長隊。石油禁運讓工業化世界一下子陷入動盪。於是,它們設立了國際能源署(IEA),以保護石油供應安全,少數幾個石油生產國拿石油供應來威脅全球經濟的圖謀,從而也更難以得逞。

不過,在石油戰的歷史上,消費國扮演的往往是侵略者的角色,而非受害者。正如生活在美國的能源經濟學家A•F•哈吉(A.F. Alhajji)所指出的那樣,在過去75年間,把石油禁運當作外交或戰爭手段的,通常是消費國、而非生產國。單是美國政府,「歷史上使用石油禁運的次數就多於所有其它國家」;它禁運的對象包括日本(二戰前)、蘇聯(上世紀60年代),以及南非、緬甸、塞爾維亞、海地、利比亞、伊拉克、伊朗和蘇丹(近20年)。

實際上,禁運實施的頻率在不斷加快。歐洲今年曾對利比亞和敘利亞實施了禁運,以推動兩國政權倒臺。歐盟正在思考是否對伊朗實施禁運,以阻止伊朗政府繼續推行核計劃。美國自己也在考慮是否對伊朗央行實施新的制裁。實際上,美國的計劃相當於全面的石油禁運,因爲屆時伊朗兩大盟友(中國和印度)將很難把石油款匯入伊朗。

您已閱讀39%(518字),剩餘61%(8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