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1年度報告

合資基金的機遇與挑戰

普華永道中國資產管理主管合夥人汪棣:中國「入世」十年後,合資基金面臨不少新變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逐步推進,合資基金有著先天優勢,也存在著獨特挑戰。

迴歸歷史,中國最早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於1998年3月,而直到4年後的2002年12月才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伴隨著中國進入WTO十週年,中國合資基金也面臨不少新的變化,本文試圖分析合資基金運營情況與利弊。

根據中國證監會網站的資料,至2011年8月份中國的基金管理公司總數已達到了67家,其中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共38家,佔57%。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在設立時就是由中方和外方股東共同發起,通常情況下外方股東對公司的運營有一定的話語權;另一種是外方股東收購已成立的內資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一般情況下外方股東對公司的運營參與度較小。

根據上海澤奔商務諮詢有限公司2011年9月的統計數據,在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前10位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有2家,均爲外資收購股權的「老十家」 (中國在1998及1999年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共10家,通稱老十家);在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排名11-30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有15家,其中外資收購股權的有4家;若不考慮2010年以後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在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排名最後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爲5家。從上述數據來看,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在第一梯隊中比例不高,在第二梯隊中處於優勢地位,但在行業的末端比例也不低。

您已閱讀25%(571字),剩餘75%(17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