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合資券商

合資券商風光不再

三星經濟研究院王獻義:合資券商歷史從中金公司開始,但其市場表現並不具有代表性,部分合資券商近年來業務發展緩慢。問題出在哪裏?

在經歷了2010年的一年沉寂之後,合資券商在即將過去的2011年迎來了數量上的加速發展。2011年5月底到7月初的四十二天之內,華英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第一創業摩根大通三家合資券商相繼開業。在合資潮再起之際,似乎很有必要回顧一下原有的合資券商的發展過程。

1995年,第一家合資券商中金公司通過了國務院特別審批正式成立,由中國建設銀行 (China Construction Bank)攜手摩根史坦利國際公司等多家機構共同出資,初始註冊資本1億美元 。摩根史坦利也成爲第一個與中方機構合資成立券商的外資金融機構。成立初期,摩根史坦利曾向中金公司派駐了多名管理人員,併爲中金公司培訓員工,積極參與中金公司日常運作。中金公司的發展可謂是順風順水,1997年,初出茅廬第一功就完成了中國電信(香港)的海外首次公開招股項目,此後,中金公司一直在中國國企海外上市和跨境併購方面佔據主導地位。

從2003年到2009年,繼中金公司之後中國內地先後成立的合資券商包括:財富里昂(原華歐國際)、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高盛高華、瑞銀證券、瑞信方正和中德證券等 。這些合資券商根據成立時間和法源依據可以分爲四大類,首先最特殊的是中金公司,它是國務院特批成立,當時並無法律依據。其次,財富里昂、已經解體的長江巴黎百富勤和海際大和是中國入世之後,中國證券業進行綜合治理之前成立的,《證券法》和《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已經開始發揮效力。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情況比較類似,可以列爲第三類,是爲了處置國內券商風險資產而引入的。之後,合資券商的設立曾經中斷了一段時間。2007年12月底中國證監會發布了新修訂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設立合資券商的流程重啓。瑞信方正、中德證券以及之後獲批的合資券商統一被歸爲第四類,也是目前爲數最多的一類。

您已閱讀36%(759字),剩餘64%(13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