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房地產

如何解決「夾心層」住房問題?

中國復旦大學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杰:高房價對城市「夾心層」衝擊最大,而香港與新加坡經驗存在不同侷限。解決「夾心層」住房問題,首先需要具體細分。

住房「夾心層」現象與原因

「夾心層」(sandwich class)一詞,原起源於香港和新加坡,近年來在中國大陸迅速流傳,尤其在媒體盛行,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權威媒體。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很多政府官員發言和官方檔案中也越來越頻繁採納「夾心層」的用語,尤其在住房政策方面上,如國務院領導、住建部部長、多位重要城市主政領導等。

中國《人民日報》2010年4月28日一篇題爲「夾心層心態值得關注」的文章認爲:「夾心層」通常是指處於不上不下境地的人羣,但以住房、就業和收入等客觀標準來界定的夾心層,還屬於「客觀夾心層」。還有一類人實際境遇不算艱難,但對改善自身處境信心不足,情緒低落,這類人稱爲「主觀夾心層」。「主觀夾心層」跟「客觀夾心層」一樣,都不是真正的社會弱勢羣體,高於社會平均水準,不少人甚至屬於社會精英。但他們往往認爲,自身處境不利的局面主要是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不當造成的,與自身能力、素質、努力關係不大。文章指出,「夾心層」心態有較強的擴散性和感染性,需要特別警惕。需要政府一方面努力改革和完善公共政策,讓更多的人在社會流動中實現發展;另一方面,增進社會認同和對主流價值的認同,從而進一步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您已閱讀12%(509字),剩餘88%(35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