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變革決定中國資產價值

中國博時基金魏鳳春:如把中國看作一份資產,2012衰退何時結束將由變革決定。平穩過渡是中國政府收益最大化選擇,兩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據此決策。

基於週期的邏輯,蕭條—復甦—滯脹—衰退是宏觀經濟逃不過的路徑。2011年是典型的滯脹,2012年將會是典型的衰退,並演化爲之後的蕭條嗎?答案是確定的,除非政府釋放強大的制度紅利,一如三十年來中國十年一個輪迴的自贖與新生。

2008-2011,全球經濟進行了艱難的再平衡過程。資源國、生產國與消費國都進行了一系列以貨幣刺激爲唯一手段的技術性應對,因爲沒有觸及利益的重新調整,新的成長點依然迷茫。於是,低位再平衡重新轉向低位失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從全球化獲取的制度紅利就此消失。當製造業美元漸行漸遠的時候,中國整體面臨著資產重估的考驗。

如果將中國看成一份資產,那麼它的價值就完全可以由資本資產定價的基本方法來確定。成長確定了基本的價值,通貨膨脹決定了其風險溢價,信貸與外匯佔款左右著流動性溢價,這是通用的估值模板。對中國來講,還存在著特殊的制度溢價。看空中國或者看多中國者的失誤往往是對此分寸步拿捏不好,以至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您已閱讀10%(414字),剩餘90%(37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