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構性改革應有作爲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似平常基調背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中國經濟存在著感染風寒的可能,維穩之外,本屆政府也需要爲未來留下更多的財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本週在北京召開,作爲中國最高級別的經濟政策會議,本次會議的會期爲十年來最晚。不斷複雜的外部環境,以及對國內經濟前景莫衷一是的觀點,也讓中國的政策決策者們感受到了困難和壓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從先前的政治局會議上已經有跡可循。寬鬆的財政政策以及穩健的貨幣政策,並不出乎觀察家們的預料。然而,在一句看似平常而且沒有多大變化的政策基調背後,中國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久之前,FT中文網刊載了一篇記者吉密歐對北京兒童醫院的探訪(《中國援歐的兩難選擇》),通過對這個國家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的描述,試圖告訴全世界:作爲這個世界上擁有著最多外匯儲備和最快經濟增速的國家,中國仍然有著深刻的結構性矛盾。而這些矛盾的深化和突出,也意味著中國並不是一個可以向世界無限輸出資源的國家,更罔談救助已經深陷於泥淖之中的歐洲經濟。

您已閱讀24%(362字),剩餘76%(11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