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期待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12-14日在京召開,作爲中國最高級別的經濟形勢分析和決策會議,以定調未來一年的經濟政策爲著稱,歷來是關注財經政策最爲矚目的重點。與往來不同的是,今年是十年來最晚的一次會期。有媒體將其解讀認爲這表明當前的經濟形勢複雜,使得定調越發困難,以至於「定調會」遲遲未開。
從職能上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任務除了總結上年的經濟工作外,主要是判斷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以此確定宏觀經濟調控基調,部署明年的經濟工作。這些任務的完成建立在非常龐大的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公開資料上可查,從7、8月開始,中國的黨和政府相關職能機構,就開始收集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的材料,調動的資源不可謂不多。近幾年來,隨著媒介傳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影響亦越來越大。尤其定調會的決策級別高,參與範圍廣,從這一點上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真正的決策型會議。
問題是,定調會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經濟政策的決策困境。近十年來,中國經濟週期的波動越來越頻繁,幅度越來越大,「收死放亂」循環再現。定調會在其間起到了什麼作用?恐怕不容樂觀。從實際看,更可謂失誤連連。2009年定調2010年爲「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但2010年的經濟政策與2009年截然相反,下半年幾乎全面反通膨,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根本無從談起。2008年定調2009年爲「擴大內需」,內需是擴大了,但投資拉動的經濟成長帶來嚴重的通膨壓力,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產生了。2007年定調2008年爲「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結果2008年下半年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