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

FT社評:德班氣候峯會的有限成果

德班峯會的結果實際上是推遲就全球協調行動做決定。儘管存在不少缺陷,但會議畢竟確立了一個重要原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要對控制碳排放負責。

眼下正值6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就協商一項旨在抗擊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而言,算不得什麼良辰吉日。在此背景下,或許德班峯會的結果——實際上是推遲就如何協調全球應對措施做決定的決定——是人們所能期望的最好結果。然而,只有在各國現在就做出嚴肅努力、以達成有約束力的後續協議來取代《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情況下,這種推遲纔是值得的。

德班峯會達成的協議有三大主要支柱。歐盟(EU)和其它一些富裕國家在《京都議定書》主要條款在2012年到期之後,將承諾第二輪碳排放削減。作爲交換,所有國家將對一項新的「協定……或者有法律效力的結果」進行談判,並在2020年付諸實施。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緩解環境變化影響的綠色氣候基金,也計劃同時啓動。

人們不應誇大這些協議的影響。即使得到實施,它們也不太可能使全球氣溫相對於工業革命前的水準——科學家稱之爲氣候變化不可逆的臨界值——上升不到2攝氏度:畢竟,協議中承諾進行有法律約束力的碳排放削減的國家,只佔全球碳排放的15%。

您已閱讀55%(436字),剩餘45%(3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