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表示,將拒絕任何與德國或波蘭無關的新貸款業務;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則稱,正在重審一攬子產品,從收購融資,到亞洲的出口信貸。難怪像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澳洲澳新銀行(ANZ)和新加坡星展銀行(DBS)那樣的機構都紛紛豎起了耳朵。一家銀行的弱點就是另一家銀行的機會。
鑑於歐洲各銀行正努力趕在歐盟設定的明年6月這一最後期限之前,將各自的核心一級資本比率提高至9%,他們在亞洲的業務看來尤其可被放棄。國際結算銀行(BIS)的數據顯示,歐洲大陸的銀行在亞洲的表內總敞口達5220億美元。這必須有所下降。改善負債管理、調整風險加權資產模型和保留盈利的做法,在彌合資本缺口方面只能起到一定作用。而且,從現在起到6月最後期限的盈利預測下調幅度越大,就將越依賴「去槓桿化」操作來填補這一缺口。
這個過程不可能無痛進行。歐盟已警告各銀行,在撤出資金時要「避免在東道國造成過度的授信壓力」。但在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菲律賓,歐洲各銀行的債權總額在6月底至少佔當地未償信貸總額的五分之一。正如在印度和南韓,當地一些嚴重負債的企業可能難以用債券來取代銀行債務。正如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所指出的,日本以外亞洲債券市場單一年度發行的非金融類信貸總額最高水準是450億美元(2010年),因此要替代總額2640億美元的非金融貸款中哪怕很小的一部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與此同時,投資者可以預期得到更多類似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在本週四披露的訊息,即該行貿易融資和現金管理業務的平均餘額正在「強勁成長」。隨著6月的臨近,渣打和其他一些流動性強的跨國銀行將更有可能以不良資產的價格,接手優質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