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存準金

「降準」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倪金節:中國央行此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不過是迴歸正常之舉,並不代表貨幣緊縮週期告結。市場不可過度解讀。

11月30日19點03分,中國央行決定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次「降準」有著充足的必要條件,意味著持續了三年的準備金率上行週期結束,但是並不代表貨幣緊縮週期的告結。我們需要防止有關利益方過度解讀此次「降準」,並以此製造聲勢,要求貨幣政策全面放鬆。

從最近發佈的金融數據看,由於10月份外匯佔款出現46個月以來的首次負成長,再結合9月份的外匯儲備淨減少608億美元,國際熱錢外流的跡象日益顯露,央行這個時候通過「降準」釋放部分流動性,對沖熱錢外流無可厚非。同時,廣義貨幣供給雖然總量上仍在80兆以上,但增速放緩至13%附近,爲了保證銀行間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不斷流,「降準」也是應時之舉。

而且,目前中國的準備金率的確處於畸高狀態。自從2010年1月央行首度上調準備金率之後,歷經12次的持續緊縮,準備金率高達2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從貨幣工具使用技巧而言,很明顯存在過度使用的跡象。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愈發嚴重:爲此央行已經積累了高達16兆元以上(80兆Ⅹ20%的準備金率)的存款準備金,並且央行還需要爲此付出高昂的利息成本。正是面臨著如此高昂的政策執行成本,央行不得不維持較高的存貸利差,方能爲銀行系統輸送利潤。這直接阻礙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延緩了金融業應有的制度變革。

您已閱讀40%(540字),剩餘60%(7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