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央行

中國貨幣政策預調微調面臨結構性瓶頸

中國安邦諮詢:如果中國想讓貨幣政策的作用更加明顯,讓宏觀經濟平穩健康地發展,存款利率市場化將是中國銀行業所必須邁出的一步。

10月下旬開始,隨著中國中央政府「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一聲令下,中國四大銀行信貸鬆動,新增信貸猛增。數據顯示,10月前20天四大行新增貸款規模僅在800億元左右,剔除國慶長假因素,10個工作日的日均貸款約在80億元左右。此後,信貸成長開始發力。21日-27日5個工作日,四大行日均新增貸款超過100億元。

不過,新增信貸的投放正面臨來自額度與存貸比的雙重限制,只是定向放寬,並非全面放鬆。事實上,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四大行貸款預增規模分別爲:工行8800億元、建行7500億元、農行6200億元、中行6000億元。其中工行、建行對下面分支行安排設定爲8200億元、6800億元。而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以四大行爲例,前10個月新增信貸22425.5億元,那麼最後兩個月四大行的新增信貸額度只剩約4700億元。從上述數據看,國有銀行目前的投放進度與年初設定的新增額度相匹配。有訊息稱,11月份,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並沒有延續10月下旬的激進態勢,前20天其新增貸款僅1000億元左右,也是這種預調微調面臨結構瓶頸的表徵。

在存貸比方面,由於銀行存款實際利率爲負,今年以來,存款搬家已成常態。以四大行爲例,僅人民幣個人儲蓄存款一項,10月較9月末減少4887.6億元。數據顯示,從7月以來,儲蓄搬家已成常態。7月較上月減少4507.99億元,8月減少217.92億元。而整體來看,根據央行統計的數據顯示,10月人民幣個人存款淨下降7272億元。這種存款搬家加劇銀行流動性壓力,再加上銀監會加強日均存貸比監測,以及對理財產品高息攬儲的嚴加治理,銀行放貸的衝動受限,信貸投放也難以批次進行。

您已閱讀49%(692字),剩餘51%(7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