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元區

爲什麼德國必須支持義大利?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歐元區一直磨磨蹭蹭,直到羅馬著火。義大利成立新政府可能是滅火的最後機會。爲此,德國應立即給予義大利充分支持。

面對各國的動盪,歐元區派出了新的「總督」。在希臘,歐洲央行(ECB)前副行長盧卡斯•帕帕季莫斯(Lucas Papademos)取代了剛愎自用的喬治•帕潘德里歐(George Papandreou)。在義大利,歐盟前競爭事務專員馬力歐•蒙蒂(Mario Monti)換下了任性妄爲的西爾維奧•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歐洲正在已經淪爲附庸的成員國安插新領導人。這樣做有用麼?答案是,如果沒有核心國家的大力支持,就沒有用。

如今,不僅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穩定懸於一線,而且,自西羅馬帝國在1535年前滅亡以來,統一歐洲最成功——肯定也最文明——的努力也到了關鍵時刻。正如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沃爾特•沙伊德爾(Walter Scheidel)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所指出的:「2000年前,整個物種中大概有一半處在兩大帝國的控制之下:羅馬帝國和漢帝國。」*二者都滅亡了。但中華帝國反覆重生和擴張,而羅馬帝國不可挽回地分裂了。然而,再次統一的夢想從未磨滅。它彰顯於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宣言。它被拿破崙(Napoleon)的雄鷹承載。它成爲歐盟的內在抱負。

經濟重心向北方的轉移也由來已久。

您已閱讀23%(519字),剩餘77%(17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