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

中國與困境中的歐洲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王雅平:中歐對彼此態度上的轉變的根源在於,中國的競爭力日益成長,相形之下,歐洲的自信心因內部問題纏身而大減。

歐洲最近的煩心事不只一件,卻都從各個角度體現著歐洲債務危機的持續發展:希臘民衆抗議政府財政緊縮政策引發暴力衝突;葡萄牙緊接著爆發了全國大罷工;歐盟對各國航空公司徵收「碳排放」稅一事也引發廣泛爭議。在這種背景下,歐盟又推遲了原定於10月25日在天津舉辦的中歐峯會。《卡內基中國透視》走訪了歐洲與中國的多家研究機構,結合所見所聞,對與中歐關係總體走勢相關的幾個常見觀點進行分析、點評。

觀點一:歐洲終於看清了中國。

歐洲對中國的認知確實經歷了從充滿幻想到走向現實的「祛魅」過程。在戰略上,僅六、七年前,歐洲還有很大一波勢力能夠看到與中國聯袂抗衡美國的潛力;在經濟上,中國在歐洲曾普遍被看作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極佳貿易伙伴。然而,近兩年間,歐洲對中國的看法似乎發生了轉變。民意調查中歐洲人對中國的好感每況愈下;布魯塞爾的政治家們對中國的批評不絕於耳;甚至歐洲企業也開始對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不滿。

您已閱讀21%(391字),剩餘79%(15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