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第三眼

轉型的澳門需要開放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倘若澳門真要邁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試圖使產業結構多樣化,那麼,開放無疑是前提。

3個月前,我從珠海口岸瞭望隔著一條河的對岸。它叫澳門。我原來對那塊土地的認知相當膚淺:一,曾被葡萄牙殖民統治,1999年迴歸中國;二,賭博產業爲合法的罕見城市;三,其人均GDP爲亞洲第一(2009年爲38968美元),僅此而已。

從香港坐船,第一次來到這塊土地。下船後溜達溜達,與海關的公務員、當地的服務員等聊天,發現語言壓力沒有香港大。我無法進行統計,或給予數據,但在澳門,普通話的普及程度似乎比香港更加明顯。一名當地青年女教師告訴我:「因爲澳門比香港更接受大陸,沒有中央的保護和關懷,澳門活不下去,要與『中國'兩字同行。」

現在,我站在澳門這一側,嘴上喫著從未喫過的美味食品——安德魯澳門葡撻,瞭望河對岸的珠海。旁邊,看到了珠海香洲區橫琴鎮「橫琴島」。2009年6月,人大通過決定,授權澳門對設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與橫琴島其他區域實行隔離式管理。這一舉措讓我驚訝,因爲它實際上等於中國大陸的一座城市把土地「租用」給澳門這屬於不同體制的城市。我向本地政府官員詢問:「到時網路標準設爲什麼樣子呢?用大陸標準還是用澳門標準?」

您已閱讀13%(478字),剩餘87%(32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三眼

一個日本人,用中文爲一個國際化的媒體寫專欄,試圖從「非中國人」的第三雙眼的獨特視角,解讀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事件、現象和問題。 作者加藤嘉一,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峯時來到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自從2005月4月親歷「反日遊行」開始,在海內外媒體發表言論。2012年8月離開中國,遷往美國,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