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行爲金融學

當心,爬行動物來了

FT專欄作家邰蒂:受牛頓物理學影響的理論統領金融業幾十年,如今MIT教授羅聞全試圖跳出現有理論框架,用新理論解釋市場交易員的交易心態。

2008年的「上一次」市場危機期間,某交易商間經紀公司(一家證券交易公司)的一名高階主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模式。在那之前,如大多數交易員一樣,他一直認爲,金融正在變成一種越來越全球化和電腦化的遊戲。在這個網路主宰一切的世界裏,要做到在任意地點與任何人交易,已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在電子貨幣(甚至星際旅行)主宰金融業的21世紀,銀行家已演化得可以控制時間與空間。

但是當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後,這個演化「過程」戛然而止。突然間,交易員們恢復用電話(而非電腦)下單,且只與認識的人交易。他們還拒絕一些遠期決策。這種轉變在某些時候是完全理性的判斷,但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出於本能。我的一個朋友打趣道:「這簡直就像回到了原始時代。」

在最近的市場震盪期間,我一直在思考這句話。市場面臨重壓之時,總是觀察市場的好時機,因爲這時候總能暴露金融和政治體系運轉的許多問題。它也能夠爲研究人腦(或曰認知圖)的工作機理提供有趣的範例,對兩個歷史悠久的概念——人類的「恐懼」和「貪婪」(即經濟學界所謂的「理性私利」)——做一點微妙的改變。

您已閱讀25%(465字),剩餘75%(13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