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

Lex專欄:英國經濟

目前,英國通膨預期遠低於危機前的水準,市場普遍認爲,英國即將出臺二次定量寬鬆政策,央行也將出手購入國債。但英鎊的基本面十分糟糕。

「處女航」似乎已無限期推遲的英國二次定量寬鬆(QE2)終將起航。至少,市場經過思考後似乎是這樣認爲的。本週,英鎊兌美元匯率一度下探1.57美元關口,這是今年1月份以來的最低水準——先前,英鎊匯率曾上探1.65美元,因爲當時市場以爲英國即將加息。與此同時,英國國債收益率屢創新低——二者結合起來,意味著央行即將出手買入國債(同時表明市場毫不擔心英國的償付能力)。

如今,英國長期以來的禍患——通膨預期——使央行得以採取更加大膽的舉措。源自於固定收益國債與10年期通膨掛鉤債券的收益率之差的「盈虧平衡通膨率」(break-even inflation rate)表明,未來10年,英國通膨率的平均水準約爲2.6%。這是自去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準——當時,美國出臺的二次定量寬鬆舉措,重新喚起了市場對通膨的擔憂。這表明市場現在相信英國央行(BoE)有能力將通膨率控制在1%至3%的目標區間內。目前的通膨預期遠低於危機前的水準。

債券交易人將央行購買債券之舉視爲純粹的利好因素。這種樂觀情緒是否有道理?就業數據令人失望,8月份,英國失業率出現了兩年來的最大升幅,原因是緊縮措施損害了公共部門的就業,失業人數超出了私人部門新增的就業崗位數。這似乎是出臺新一輪刺激措施、以及央行購買國債的原因。

您已閱讀71%(538字),剩餘29%(2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