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年來,人民幣一直爭議不斷。最近,一些美國國會議員建議,將人民幣匯率法案納入即將進行的對美國與南韓、哥倫比亞和巴拿馬的自由貿易協定的投票中。儘管目前無法實現,但參議員多數黨領袖裏德和參議員舒默已承諾在2011年就這一問題進行投票。
對於美國和其他國家而言,衝突的根源在於,它們抱怨中國刻意壓低人民幣幣值、以貿易伙伴爲代價來推動本國出口和貿易順差。近期的官方數據顯示,在2011 年上半年,美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逆差成長了近12%——這進一步刺激了美國致力於通過對匯率操縱國實施進口關稅和其他限制來增加國內的就業機會。
儘管美國財政部一再避免在每半年向國會提交一次的匯率報告中將中國認定爲「匯率操縱國」,但卻持續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允許人民幣以更快的步伐升值,並讓人民幣根據市場情況更自由地浮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許多經濟學家也支持人民幣更快升值,呼籲中國執行更靈活的貨幣政策,認爲這有助於中國經濟整體的「再平衡」,擺脫過去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轉向更多的由消費驅動的成長模式。部分作爲對上述壓力的回應,但更多的還是出於國內因素的考慮,自2005年中期以來,中國已允許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約25%。儘管如此,對於製造業正面臨日益激烈的來自中國廉價產品的競爭的美國和其他歐洲和拉美國家而言,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仍過於緩慢。
您已閱讀7%(559字),剩餘93%(70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