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

Lex專欄:日本中小企業困局

在大地震後6個月的今天,日本大企業實現較爲強勁的恢復,痛苦的是小企業。今年4月至6月間,資本規模在1000萬至1億日元的企業,經常利潤同比大幅下降40%。

直到日本東北地區地震發生將近6個月後的今天,我們才得以較爲準確地評估日本的受損程度。日本大企業實現了較爲強勁的恢復,就連那些有生產設施被海嘯沖走的大企業也是如此。痛苦的是小企業。上週五,日本財務省發佈了它編制的日本企業財務狀況定期報告,介紹了今年4月至6月的情況:資本規模在10億日元(合1300萬美元)及以上的企業,經常利潤(ordinary profit,營業利潤加利息和營業外收益)同比下降將近4%;而資本規模在1000萬至1億日元的企業,經常利潤同比大幅下降40%。

報告中的這組數據波動較大:即便是大企業,其綜合經常利潤(經營利潤加上利息和非經營收入)的季度環比變幅,也可達到兩位數。儘管如此,這組數據仍揭示出作爲商業系統核心的小企業受到的永續性重創。4月至6月,小企業實現了133兆日元的銷售額,佔日本企業總銷售額的42%;而去年同期,小企業實現了174兆日元的銷售額,佔日本企業總銷售額的50%。小企業銷售額萎縮幅度達到24%,比整個2008-09年經濟危機期間的情況還嚴重。儘管日本經濟中最富冒險精神的部門面臨如此壓力,日本銀行業卻不爲所動,並沒有放寬貸款標準。比如說,像朝日(Asahi)這樣的企業也許會發現,拿到廉價貸款去購買資產不費吹灰之力,但一家小型酒類批發商肯定不會有同感。因此,在4月至6月,小企業對工廠和設備的投資出現跳水,狂降16%,降幅比資金規模在10億日元以上企業的降幅高三倍。

公共部門對中小企業的關注似乎並不少——經濟產業省有200名工作人員正在出臺大量相關計劃。但從日本政府的上述報告來看,這種努力正瀕臨失敗。日本新任首相野田佳彥(Yoshihiko Noda)自詡是一位樸實無華的「人民公僕」。如今,日本人民的確需要幫助。

您已閱讀95%(733字),剩餘5%(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