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企業領袖

老闆不能先逃跑

FT專欄作家安德魯•希爾:沒有人希望看到企業領袖毀滅,但人們堅持認爲他們應該隨著輪船一起沉沒。股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明確管理者的責任。

它是追求更大、更快的資本主義文化的產物。它符合所有(合理的)監管要求。人們認爲它太大了,所以不會失敗。泰坦尼克號(Titanic)與金融和經濟危機中垮掉的銀行及公司存在許多相似之處。

現在,弗朗西斯•威爾遜(Frances Wilson)的優秀著作《如何從泰坦尼克號逃生》(How To Survive the Titanic)讓人們再次將注意力集中到J•布魯斯•伊斯梅(J. Bruce Ismay)身上。伊斯梅是泰坦尼克號的船東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的董事長。他登上自己下令爲泰坦尼克號配備的爲數不多的一艘救生艇,得以倖免於難,由此招致輕蔑、恥辱、和一輩子都擺脫不了的臭名,並被後來的電影和小說塑造爲船東公司的惡人。這個故事引發瞭如下的問題,即社會如何對待失敗的現代企業領導人,以及一開始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減輕或防止失敗。

沒有人希望看到企業領袖毀滅,但人們堅持認爲他們應該隨著輪船一起沉沒。最近還有一本以泰坦尼克號爲主題的作品《繼續演奏》(And the Band Played),其作者克里斯多夫•華德(Christopher Ward)在《旁觀者》(The Spectator)雜誌上撰文指出,當他在一次蘇格蘭文學節上把帶領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走向災難、但逃脫懲罰,還拿走大部分養老金的弗雷德•古德溫爵士(Sir Fred Goodwin)與伊斯梅進行類比的時候,聽衆們紛紛叫好。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後,理察•富爾德(Richard Fuld)也跟著倒了黴,但對於他在執掌公司時獲得的約4.8億美元薪酬,民衆至今怨恨難消。在鑿沉《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這艘「大船」之後,新聞集團(News Corp)的魯柏•梅鐸 (Rupert Murdoch)和詹姆士•默多克(James Murdoch)因其對竊聽醜聞的處理而飽受公衆抨擊。

您已閱讀44%(811字),剩餘56%(10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