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經歷金融恐慌。美國債務評級下調,導致流動性恰恰向那些被調降評級的資產流動。歸根結底,市場偏執的「解藥」只能是強勁的經濟成長。幾位評論人士建言通過一輪急劇的溫和通膨,來重啓美國和工業世界的經濟成長。他們說得對嗎?
要理解療法,我們首先必須弄清症狀。從導致資產負債表杆槓率過高的危機中復甦的步伐較爲緩慢,通常不受傳統宏觀經濟刺激措施的影響。由於過度負債,家庭無法支出,銀行無法放貸,政府則無法出臺刺激政策。那麼,爲何不暫時讓通膨上升呢?這將令願意以低利率發放長期貸款的固定收益貸款機構感到意外;將降低債務的實際價值;還將化解債務「危機」;並刺激成長。然而也有一些擔憂。有著反通膨信譽的各國央行,能夠在低利率環境下讓通膨急劇抬頭嗎?這是否會取得預期效果?可能會出現什麼意外後果?還有什麼其它更好的選擇嗎?
日本央行曾試圖讓通膨抬頭,但未能成功。銀行非常樂意持有央行回購債券時所釋放出的準備金。或許,如果央行宣佈提高通膨目標,同時以無息準備金爲資產購買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並堅持直至實現目標,這種做法可能會有些效果。不過更有可能的是:任何目標一旦可以改變,就會喪失可信性。市場參與者可能會猜測,一個項目一旦達到令人擔憂的規模,就會遭到拋棄——而此時目標還遠未實現。
您已閱讀32%(529字),剩餘68%(11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