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如果曾在中國的交通擁堵中苦等幾小時,都會支持中國需要投資建設鐵路的說法。由於缺乏運能,中國鐵路乘客人數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的複合年成長率只有5%多一點。這遠低於實際國內生產毛額的增速(11%)和航空乘客人數的增速(15%)。
問題出在目前的投資速度上。中國正力圖還鐵路建設不足的「欠賬」,要建設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這基本上是一個好主意:不僅有助於潤滑經濟活動,還能騰出現有基礎設施、使其能夠運載更多貨物(目前中國五分之四的貨運通過道路和江河完成)。但是,上週末發生的致命碰撞事故,加上新建的京滬高鐵接連發生斷電故障,突顯出開發商的工作不到位。中國從2007年起鋪設高鐵軌道,截至今年3月,中國已有4576公里的高鐵投入運行。到2020年,中國計劃再鋪設大約2.5萬公里的高鐵。(地球的周長爲4萬公里)。
這些事故應當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減緩建設速度。溫家寶總理在談到中國不平衡的投資拉動型經濟時,最喜歡用的一個形容詞就是「不可持續的」。溫州附近動車碰撞留下的殘骸形象地展示了這一點。其次,這起事故應該會危及中國出口更多高鐵產品和技術專長的計劃。中國已經沾上汙點的高鐵安全記錄與日本形成反差,日本新幹線運行47年來從未發生過一起導致死傷的事故。
您已閱讀66%(530字),剩餘34%(2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