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

Lex專欄:氫燃料汽車前景艱難

氫燃料汽車雖頗具公衆號召力,卻面臨許多實際問題。歐巴馬政府大幅削減在這方面的撥款,更是令氫燃料汽車的發展雪上加霜。

這是一幕不協調的景象:2003年,曾經的石油商人小布什(George W. Bush)承諾向氫燃料研發提供鉅額聯邦撥款,希望那一年出生的孩子們開的第一輛車將是由氫燃料驅動的。接下來,我們見證了更加詭異的一幕:對環保重視程度要大得多的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大幅削減了氫燃料撥款——而迄今爲止,美國政府已在這上面花費了25億美元,美國工業界也投入了110億美元。

利用宇宙中儲量最豐富的元素做燃料,而燃燒產物又只有水——這個想法雖頗具公衆號召力,卻面臨許多實際問題。儘管燃料電池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豐田(Toyota)、戴姆勒(Daimler)、本田(Honda)都計劃在2015年之前推出商用氫燃料汽車——但氫只是一種能量載體,運輸非常困難。儘管美國提出要建設「氫高速公路」,豪氣沖天地承諾修建200個氫燃料站,但到目前爲止卻只建成58個,且主要分佈於加州南部。氫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唯一經濟的來源)是天然氣,是一種化石燃料。而且,只有在美國,使用天然氣的成本才與使用汽油的成本相當,這是因爲,天然氣供應過剩導致目前其與汽油的比價是歷史平均比價的三分之一。電解制氫的成本相當於天然氣制氫的3倍,而且也需要燃燒化石燃料來提供電解所需的電——除非靠昂貴的可再生能源或存在爭議的核能來供電。

然而,生物燃料汽車和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的競爭對手)的支持者不應幸災樂禍,因爲這兩類汽車並不具備技術和環保優勢。它們只是得益於現有的電網和燃料零售網路——氫燃料汽車的支持者們需要耗費數百億美元去複製這一網路。儘管現在使用燃料電池的汽車還非常昂貴,但產量的增加會改變這種狀況;同時,氫燃料還具有一些實際的優勢。

您已閱讀80%(707字),剩餘20%(1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