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瑞銀

美國該對瑞銀說不

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赫尼希:我歡迎瑞銀及任何其它金融公司遷移至美國,前提是要先改革銀行監管。讓納稅人損失了數十億美元的制度缺陷,迄今尚未得到解決。

美國、英國和歐洲的政治家和監管者所關心的是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相對優勢與劣勢。然而,真正令人憤怒的是,那些導致納稅人損失了數十億美元財富的金融體系結構與激勵機制上的根本缺陷,迄今尚未得到解決。

例如,一直有傳聞稱,一些大型國際銀行——包括瑞士的瑞銀(UBS)與英國的巴克萊(Barclays)——正在考慮將其投行業務轉移到其它國家。就瑞銀而言,這樣一個舉措可以幫助他們逃避瑞士19%的新資本金要求。然而,最近的新聞報導顯示,瑞士監管機構甚至可能願意瑞銀將投行業務移至海外,這樣一來,瑞士政府就不會再面臨這樣的風險——救助一家規模爲本國經濟兩倍的公司。圍繞該事件的猜測隨之引出了一個問題——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社論提出:「有誰願意接收它嗎?」

基於美國當前的金融結構與監管框架,我會斬釘截鐵地回答「不願意!」當然,一家外資銀行可以將其投行業務的總部設在美國。但一旦設在了這裏,它們爲何不向商業銀行領域擴張,以充分利用存款保險公共保障制度與美聯準(Fed)的貼現視窗呢?任何此類舉措都將帶來下述負擔:又一家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有能力承擔過度的風險了。

您已閱讀25%(471字),剩餘75%(13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