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

Lex專欄:別當「殖民主義盜賊」

面對全球日益滋長的「資源民族主義」,礦產公司必須表現出謙卑的態度,與當地社會搞好關係;而政府也要意識到,資本對發展本國礦業是有益的。

花錢在地面上打個洞,同時說服當地人相信這是爲他們好——隨著「資源民族主義(resource nationalism)」之風的滋長,這成爲了世界上所有礦產、石油和天然氣公司都面臨的難題。儘管這些公司投入鉅額資金開發項目,並向所在國政府納稅,但在不斷上漲的大宗商品價格驅動下,一些政府要求得到更多的回報,這讓投資者感到不安。本月,正值礦業暴利稅談判進行之際,奧利安塔•烏馬拉(Ollanta Humala)當選祕魯總統,加劇了人們的擔憂——擔心他可能效仿自己崇拜的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Hugo Chávez),奉行資源民族主義政策。在其它地方,坦尚尼亞也正考慮對礦業公司開徵暴利稅。

各國政府必須接受一個現實:採掘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同時應該避免在這類資源項目的漫長生命中,不斷改動資源使用費率和稅制。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就在試圖對現有項目突然開徵資源暴利稅之後下臺。徵收這種稅有可能損及澳洲經濟。

與此同時,資源公司必須表現出謙卑的態度。就必和必拓(BHP Billiton)而言,如果該公司執行長高瑞思(Marius Kloppers)曾經花上一些功夫,與薩斯卡通(Saskatoon)當地的政客們搞好關係,對加拿大鉀肥(PotashCorp)的收購計劃或許就不會化爲泡影。而對於力拓來說,如果執行長艾博年(Tom Albanese)早先與政府搞好了關係(儘管是分別與4個政府),它在幾內亞的Simandou鐵礦石項目就不會這麼大費周章,7億美元的預付稅款也可以省了。礦業公司很容易被視爲殖民主義盜賊。而被當作來自同爲新興市場的友好投資者的巴西淡水河谷(Vale),進入幾內亞的過程則較爲平穩。

您已閱讀86%(720字),剩餘14%(1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