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已成爲當下中國的首要話題之一,也幾乎人人都能給出一番解釋,例如貨幣超發、「輸入性通膨」、「結構性通膨」等等。但6月10日,在青島舉辦的FT中文網國際金融高峯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教授,卻對中國通膨成因做了一番別有新意的解讀。
周其仁認爲,可通過兩個角度認識通膨,一個是物價角度,一個是貨幣角度。物價角度觀察通膨,只能看到現象,最終找不到根源和解決辦法,相應地,如果以管控物價作爲應對通膨的措施,最後不但不會實現效果,還會顧此失彼。他引用已故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話說,通膨是一種貨幣現象,應該從貨幣的角度來認識,也應通過貨幣的途經解決。
也許是因爲別國經驗過於遙遠,周其仁直接用中國經驗做例證——20世紀60年代初陳雲治理通膨的歷史。當時受「大躍進」影響,中國貨幣投放過多,陳雲的解決辦法是以「伊拉克蜜棗」、高檔糖等商品供應市場,回收過量貨幣,解決通膨。「這說明,不論是什麼制度,貨幣和物價的聯繫是很穩定的,這爲我們今天如何處理通膨提供了思路,」周其仁說。
您已閱讀37%(443字),剩餘63%(7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