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已死;女王萬歲。甚至在昔日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法國人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辭職之前,歐洲人就開始聯合推舉法國財長克莉絲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作爲卡恩的繼任者。公開遴選的過往承諾已隨風而逝。歐洲人堅持的原則是,我們要堅守既有規則。「舊制度」已經復活。(舊制度:Ancien Régime,指的是由瓦盧瓦王朝到波旁王朝建立的影響法國政治及社會形態的貴族制系統,這套系統在法國大革命中瓦解——譯者注)
拉加德是一位完全說得過去的人選。她是法國人——如果由歐洲人出任一家國際組織的首腦,這似乎通常是一個必要條件。她是一位女性,這肯定是一項優勢,特別是在她的前任正面臨強姦未遂指控的情況下。她曾擔任美國著名律師事物所貝克•麥堅時(Baker & McKenzie)的主席,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她非常可愛,而且令人印象深刻。但她並非完美人選:她的經濟學知識有限。如果她成爲IMF總裁,屆時將不得不依賴周圍人的建議。那麼,誰接替IMF第一副總裁、美國人約翰•利普斯基(John Lipsky)出任IMF首席經濟學家,將變得至關重要。利普斯基將於今年8月離職。
我這樣寫好像拉加德就要得到這一職位。我肯定她會得到。如今,歐盟(EU)在IMF擁有32%的投票權,美國擁有16.7%。如果美國支持歐洲人(我猜美國會這樣做),那麼歐洲人將毫不費力地從依賴於他們的國家那裏獲得所需的其餘支持票。美國爲何可能會再次支持歐洲人?一個原因是,美國尚未捨棄舊協議,這一協議令美國人永久性鎖定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行長一職。實際上,美國人可能會告訴自己,如果世行行長不是美國人,那麼爲世行項目(尤其是世行旗下的優惠貸款機構國際開發協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從美國國會那裏爭取到資金的機會將接近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