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

Lex專欄:「過時的不成文習俗」

對金磚國家來說,由美國人執掌世界銀行、歐洲人執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君子協議,早就是一種「過時的不成文習俗」。

執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那位技術官僚是哪國國籍,對任何人都不應該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如果金磚國家認爲這是一件大事,那它就是一件大事。借用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駐IMF執行董事的話來說,由美國人執掌世界銀行(World Bank)、歐洲人執掌IMF的君子協議,早就是一種「過時的不成文習俗」。既然這件事成了一個問題,歐洲「世襲制」要延續下去的難度就大得多——無論已宣佈參選IMF總裁的法國財長克莉絲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有多麼勝任。

如今,非洲和南美國家在實踐中有一條替代IMF的途徑。如果它們不喜歡IMF開出的條件,它們可以爭取從中國之類的國家獲得資金。對於壓力之下的領導人來說,這或許在政治上是一種更容易接受的替代方案。

IMF的品牌與該機構歐洲人擔任總裁的傳統一樣,也面臨著挑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該機構在法國人蜜雪兒•康德蘇(Michel Camdessus)領導下采取的嚴厲姿態,至今仍使其在東南亞不受歡迎(這也在情理之中)。現在再任命一名法國人擔任總裁,可能會進一步削弱IMF的道德威信。

您已閱讀57%(474字),剩餘43%(3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