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如何避免菜賤傷農?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澤基、解青:中國月度CPI數據居高不下。一方面喫喝穿用都在漲價,另一方面菜農賠錢自盡,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怪現象?

中國4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依然高居5%以上,通貨膨脹還擴展到了食品以外的領域,一方面是喫喝穿用都在漲價,另一方面是菜農賠錢自盡,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怪現象?

很多人說這是因爲流通成本過高。當前國內蔬菜的物流成本已經佔到了最終菜價的三分之二。國內物流成本佔GDP的21.3%,而美國物流成本佔GDP大概10%左右。當然農產品流通不暢,供應鏈過長,中間轉手次數過多導致成本高,這推高了城裏人買菜的價格,進而減少了對蔬菜需求。如果進一步降低本來就很低的蔬菜收購和批發價格,菜農和消費者兩邊都損失。

中國物流成本高自然有其自身發展的原因,和發達國家比,中國的第三產業遠沒有製造業發達,製造業發展需要服務業的支持,供應少需求高,自然成本價格會比較高;菜農多分佈在偏遠、交通設施不完備的地方,而國內又沒有建立起一整套的物流管理體系,各個部門分管一攤,溝通成本提高;地方保護,進一步降低效率,跨省運輸費用極高;政府管理部門和大部分物流公司缺乏資訊管理技術,調配成本高。

您已閱讀26%(428字),剩餘74%(11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