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張化橋

中國股市或成通膨犧牲品

投行人士張化橋:我敢預言,未來十年中國上市企業本益比下移的推動力,會是過去十年建立起來的貨幣供應量的高臺階,以及未來的信貸控制。

上週,我到澳洲度假。按照老習慣,我買來兩份報紙:《金融評論》(AFR) 和《澳洲人》。一看價格,我大喫一驚:分別是3澳元和2.60澳元。1991到1994年,我在堪培拉大學當金融學講師時在那裏「爬過格子」,這兩份報紙我太熟悉了。我當時的年薪大約4.2萬澳元,現在同樣職位的人賺8.4萬澳元,跑輸了通膨。

國人對通膨相當熟悉,每個人都會講幾個有趣的故事。通膨也是一個全球的現象。當然,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通膨幅度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可笑的是,我們一直到八十年代還堅守「社會主義國家不會出現通膨」的舊棺材。

我們的通膨究竟會有何等結局呢?在我斗膽做幾個長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猜測之前,我想回顧過去三十多年的中國通膨。

您已閱讀16%(310字),剩餘84%(15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