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智庫

央企越強,宏觀調控越難

安邦諮詢:中國政府做強做大央企,一是爲了增大國有資產,二是想通過央企保持對經濟的調控能力。但在我們看來,強大的央企必然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去影響政策。

中國國務院國資委近期下發了《中央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與先前幾年強調央企數量減少至80-100戶的目標相比,未來五年央企重組的目標有所改變,培育和發展大公司大企業集團被放在首位。徵求意見稿重申了「四個集中」,即: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國有經濟具有競爭優勢、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集中;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集中;向企業主業集中,進一步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

上述改革思路顯示,央企改革的目的是要加強國有經濟在關鍵領域的控制力。其邏輯鏈條是:政府控制央企,央企控制關鍵行業。如此一來,中國經濟就會健康有序,就會更能夠按照政府意志來運行。央企被稱爲「共和國長子」,享受著特殊的優厚待遇,這是「家長」賦予的權利,背後的責任則是必須聽「家長」的話。這一想法固然很好,但真的能實現嗎?

從市場經濟的要求看,央企其實是不徹底市場化的「怪胎」。一方面,人事制度、管理方式、資產來源都證明其不是市場化的企業。以國資委管理的近百家央企而論,不但企業皆有一定級別,企業領導班子成員也都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如中石化就是副部級企業,其一把手也就是副部級。在銀行信貸、市場準入等方面,更是市場化民企和外企們無法企及的。另一方面,國資委近年來表示要對央企實現市場化改革,無論是董事會制度,還是市場調價,均以此爲出發點。

您已閱讀35%(594字),剩餘65%(11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